描繪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奮力開創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為了迎接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展示近五年來,湖南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作為、新成效,特策劃“喜迎黨代會 教育新輝煌”專題報道。今日推出首期長沙篇——《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全面深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新增優質學校200多所,平均每年新增優質學位1萬多個,全市城區義務教育學段優質教育學校覆蓋率達到75%。”翻看長沙教育十二五的成績單,這個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讓我們眼睛一亮。
2016年9月東岸片區的第一個中學長郡芙蓉實驗中學投入使用。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局長謝小紅介紹,如果沒有這所學校,按往年的慣例,這874人每天基本都要跨過瀏陽河,就讀湘一芙蓉二中或者長郡芙蓉中學等等,這個投資3億的學校服務的就是東邊的新城市居民,“著力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打造芙蓉幸福教育。該校與長郡中學深入合作,學生除按照國家免補政策免除學雜費外,還享受芙蓉區免費提供校服、飲用水、教學輔導資料的待遇。”
長沙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盧鴻鳴說:
“一個孩子承載一個家庭的希望,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戶。把每一所學校辦好,辦出品質、辦出內涵、辦出特色,是家長、社會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共同期盼。”
五年里,人民群眾“有學上”、“好上學”的教育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他表示,為了滿足市民“家門口上好學”的要求,將持續加強供給側改革,把每一所學校辦成人民滿意的優質學校。
盧鴻鳴表示,長沙教育人將朝著“校校優校、師師良師、生生成才”目標“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據悉,五年來長沙市共新建或擴建中小學150多所,新增學位19萬多個;新建或擴建市屬和縣屬公辦職業院校5所;新建、改建或擴建公辦幼兒園273所,各區縣(市)全部通過全省教育強縣(市、區)評估,長沙市率先成為全國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的省會城市。
四種模式推進集團化辦學
長沙市教育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集團辦學的實施意見》,為加快該市基礎教育優質化、均衡化進程提供了政策的準繩。
讓我們來看看這四種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模式。分別為:
一是委托管理。將新建學校委托優質學校管理,長郡梅溪湖中學等30多所品牌初中,通過委托管理,吸納名校教育教學理念、辦學思想、管理模式、教育資源,縮短新建學校品牌成長周期,高起點得以發展。
二是對口幫扶。安排優質中小學對口幫扶薄弱中小學,按照學校現行體制不變、法人代表不變、撥款機制不變的原則,統一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教學改革、教育教學資源。長郡中學等城區15所優質學校對口長沙縣金井鎮等15個小城鎮中心學校。
三是捆綁發展。以優質學校為龍頭,逐步采用拓展二校、三校或多校的方式,簽訂捆綁協議。芙蓉區大同小學、雨花區砂子塘小學、岳麓區博才小學、天心區仰天湖小學、開福區國慶小學等20多所品牌小學,通過輸出資源和品牌,實行捆綁發展,使大同二小等40多所學校“蝶變”。
四是“多校推一”。整合多所優質學校教育資源,集聚多所學校力量,助推一所新建學校,做大做強形成品牌。周南梅溪湖中學則率先施行這一全新辦學模式,探索集團化發展新模式。
身邊的名師越來越多
從2011年-2016年,長沙市先后建立了39個市級名師工作室(目前在任20個工作室),共培養學員900余人,全部成為我市各學科教學的中堅力量。各區縣有115個名師工作室,吸收學員2000余名。全市還有110所學校建立了校級名師工作室。
22位城區名師到長、望、瀏、寧農村中小學建設11個市級農村名師工作站,招收了151名農村骨干教師學員:16位湖南省特級教師組隊到農村中小學、幼兒園設立5個工作站,學員教師98人。
長沙市級名師工作室成員中,有43名教師入選省未來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師,占全省六分之一;有439人次入選市級骨干教師。工作室共承擔國家級課題85個,省級課題242個;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998篇;出版專著392部。
五年來,長沙市教育局每年為教師培訓投入經費1000萬元,為名師工作室投入120萬元,2016年,結合工作站建設,投入更達到275萬元。并先后出臺了《長沙市名師工作室管理細則》、《長沙市農村名師工作站建設實施方案》、《長沙市特級教師、首席名師教育獎勵補助實施辦法》。
長沙市教育局充分發揮名、特、優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科研中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全面實施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此外,通過接收省內外優秀免費師范生、公開招錄畢業生和骨干教師、專場招聘直屬高校高層次人才等形式引進名優教師,充實全市教師隊伍。十二五”期間,長沙市引進名優教師14000余名。每年組織超過274名優秀教師到新疆、邵陽、郴州、龍山、漣源等地130余所偏遠中小學支教。為全市31518名民辦代課教師解決了待遇問題。加強校長、教師交流,2015年全市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達3610人,占全市教師總量的7.44%。中高級職務教師超過結構比例的學校的骨干教師交流人數全市達150人。
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公平的“推手”
“一條網線連接一個世界。“2010年,長沙市建有區縣級教育城域網3個,校園網學校360所,標準化實驗室學校6所,多媒體教室10388間,錄播教室11間。截至2015年12月,共建成區縣級教育城域網9個并實現與市級教育城域網互聯互通,建成校園網學校658所,建有標準化實驗室學校187所,多媒體教室14842間,占全市比例的81.3%,計算機教室1141間,錄播教室109間,學生終端59777臺,生機比14.3:1,教師終端38765臺,師機比1.3:1。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
出臺《長沙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1-2015)》、《長沙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等文件,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配備,高強度融合”為導向,五年來,長沙市本級投入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1.5億元,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
截至2015年12月底,長沙共已完成1263所學校接入互聯網工作,“寬帶網絡校校通”覆蓋率96.4%;建設微課程、教學課件等優質教育資源6.8萬條;開通教師學習空間3.8萬個,開通比例71.1%。開展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立項省級以上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24個,建立13所 “網絡聯校”授課校,完成全市153個農村教學點的“專遞課堂”建設,初步解決邊遠地區學校和教學點開齊開好課程的問題。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大力開展“翻轉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鼓勵名校帶動薄弱學校,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高教學質量,如長郡網校、基于Moodle平臺的遠程課堂、101網校、Pad課堂等。
106所示范職校服務中國智造
長沙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于建設教育強市推動創業富民的決定》等文件,大力實施職業教育“雙百工程”(5年建設100所市級以上示范性職業院校、培養培訓100萬技能型人才)。
為整合職教資源,調整結構布局,長沙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作出了關于建設長沙職業教育基地的決定,將9所職業院校合并成6所,投資近19億元集中建設長沙職業教育基地。長沙職業教育基地占地已達1100多畝,建筑面積近35萬平方米,現有學生2.1萬余人。近兩年,又投入4.6億元啟動職教基地后勤功能設施建設。這一舉措榮獲了第二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獎。
專業對接產業發展、課程對接崗位要求、人才對接市場需要——“三個對接”推動產教融合,積極開展了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呈現出“企業辦校”、“引廠進校”、“學校辦廠”、“校企對接”、“半工半讀”、“訂單培養”、“進廠辦學”、“預備員工”等八種模式。長沙市職業教育辦學規模不斷壯大,品牌影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職業院校123所,其中高職院校33所、中等職業學校67所、技工院校23所,在校學生共計56萬人;共開設18個專業大類83個專業,已創建國家級示范性職業院校3所,省、市級示范性職業院校106所,榮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獎,成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為進一步增強中職學校質量意識,促進形成有效服務產業發展的專業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長沙市加強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提升和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在2015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和信息化大賽中均獲得團體一等獎。
通對學校采取技能抽查,對老師開展教師業務能力考核的方式,雙管齊下抓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培養優秀的中職畢業生。由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加上專業較好地對接了市場,中職就業率近幾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全市市屬職業院校年均輸送合格畢業生近6萬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5%,本地就業率60%以上。招生也保持了強勁勢頭,每年的招生人數4萬人左右。
優質普惠幼兒園越來越多
995所到1548所,88.1%到91.2%,17.14萬人到25.55萬人……長沙市教育局用實實在在的數據說明了幼兒園的變化。
2010年全市幼兒園995所,在園幼兒達17.14萬人,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88.1%。到2015年,全市幼兒園發展到1548所,比2010年增加了553所;在園幼兒達25.55萬人,比2010年增加8.41萬人;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91.2%,比2010年提高3.1%;全市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達幼兒園總數62.5%,“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長沙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長沙市學前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和《關于進一步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補充意見》等文件。
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用地劃撥及產權移交的實施辦法》,城區共移交小區配套幼兒園53所,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舉辦成了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園。
5年來,投入學前教育經費14.72億元,按照“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要求,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73所,完成了總計劃的140%;認定普惠性民辦園623所;預計到2020年,長沙市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將達到全市幼兒園總數的80%,基本實現了“有學(園)上、好上學(園)”,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75%。
殘障孩子同享一片藍天
長沙市現有6-14歲三類適齡殘疾兒童1480人(已辦殘疾人證),其中在特殊教育學校入讀的850人,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455人,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88.17%,比2010年提高3.17%。
長沙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隨班就讀為主體,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銜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體系。
“十二五”期間,制定下發《長沙市特殊教育提升方案(2015-2017年)》,成立長沙市特殊教育研訓中心,加大普校與特校師資培訓力度,全面推進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工作。
獲批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國家改革實驗區,“長沙醫教結合實驗基地”落戶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和湖南省兒童醫院,保障每一個殘障孩子都能公平接受合適的教育。
“給長沙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獲得感。”2016年,長沙在推進招生入學制度改革上下大力氣,實現了“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做到了公辦學校的“零擇校”,讓老百姓遍享教育公平,提升了民生獲得感。在推進中小學綜合質量評價改革,推進高效課堂的改革,實施小學生8:30到校的改革措施。目前,長沙市教育局正在研制“減負十條”措施,從而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在推進管辦評分離、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做到了“一校一章程”,建立了現代教育治理體系。推進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實施“一區一特色、一校一品牌”。